学术界
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2-1698
国内刊号:34-1004/C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1331 人次
 
    本刊论文
篇章、语境和批判维度的学术话语研究
  摘要:社会研究者研究学术话语的主要途径分为三类。篇章研究主要集中在篇章的意义和结构,如体裁分析、语料库分析和多模态分析。语境研究从比较广泛的情境出发,如社会学和社会历史维度、人种志的研究。批判性话语分析和学术文化研究,把批判态度引入学术话语研究。这三种维度各有侧重,又彼此重叠,为解释学术话语如何在大学语境中发挥作用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学术话语;篇章;语境;批判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1004705
  一、话语分析问题
  话语分析显示特定社会情境的动态变化和惯例,研究具有社会理论导向的问题,确定社会边界的机构化思维方式。话语分析在延展语篇和语境两极之间,强调具体的语篇和机构的社会实践。
  (一)话语和现实世界
  语用学认为话语是“使用中的语言”,是合法的分析对象,力图发现语言超越句子层面的语法和结构特征[1]。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学家,受到Foucault[2]的影响,不是关注篇章特征,而是关注话语的社会建构效果,关注话语以何种方式促进社会、文化和机构的发展,并影响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社会学家把话语看作是“生活形式”,是由惯常使用的语言和社会活动的其它方面创造的日常活动及其机构的产物。通过话语,我们构建讲座、演讲、会议和研究等的意义,构建自我身份及与他人的关系;通过话语,我们把价值观赋予思想和行为;通过话语,我们与过去和未来联接。
  JamesGee[3]构建了小写d话语(discourse)和大写D话语(Discourse)。小写d话语指使用中的语言,我们使用语言扮演老师、话语分析者、出租车司机等社会身份;大写D话语比较宽泛,包括语言和其它社会因素,指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合适的方式行动、交往、思考、判定价值观、交谈。话语是存在的方式,作为社会群体成员,我们通过话语创造机构、活动和价值观。
  (二)作用者和社会结构
  Fairclough[4]3认为话语结构是相对稳固的语言社会结构,是相对稳固的社会活动结构网络中的一个元素。要理解如何用语言交往、语言为什么嵌入社会和文化活动,就必须借助语言的话语结构。Fairclough提出的话语结构类似Gee所说的大写D话语,是特定社会领域和机构构建意义的体裁和风格。在高等教育中,研究、教育、评估体裁和对这些活动的正式期望提供了参与者交往的框架。但是这些体裁象征着价值观,因为他们代表占据支配地位群体的价值观,并通过重复加强了这些价值观。
  话语不只是表达态度、观念和理解;这些态度、观念和理解本身就是由话语决定的。我们不仅由话语塑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对话语施加影响,从而使人类作用者和社会结构之间达成平衡。换句话说,社会结构既塑造话语又反过来被话语塑造,Giddens[5]称之为结构双重性。
  (三)书面语和口语话语
  书面语特点是:词汇稠密(实词和语法词比率较高)、名词化(事件作为名词而不是动词来表征)、更加清晰(语义关系信号更清楚)。不过,这并不绝对,而是取决于话语目的。口语话语研究集中在局部,如话轮、礼貌、话语序列和对情境文化差别的交往敏感性。会话分析者、言语行为哲学家和交往人种志学者对口语话语产生了很大影响。
  书面语和口语可以看作是个连续统,而不是对立的两级。通过对比可以反映出特定体裁在语域、目的和正式程度上的差别。有些学术口语体裁,如导师指导会议、张贴论文讨论和研讨小组等,由于非正式性和自发性,融合了交互性和交往目的,近似于随意的交谈[6]。有些体裁,如准备好的授课发言和会议陈述等,结构组织严密,同时又具有口语的临时性和时间约束[7]。口语和书面语话语的多模态符号在构建话语和传递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电子期刊这种分层的、多模态的、用超链接方式连接的文档,在线反馈学生习作,在线同行会议和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远程教育等,这些体裁不仅重新定义了教与学,还把模拟的会话风格嫁接到书面语模式中,改变了我们的观念。
  二、篇章维度
  话语分析延展在语言和语境这两个生态群极之间。描述和分析学术话语必须包括这两方面,表明我们通过话语如何积极地构建现实世界的活动、身份、关系和机构。
  (一)体裁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个体创造的特定体裁来分析个体活动,还可以分析文本中不同体裁特征的分布。不同的体裁分析类型对语言本质和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
  Miller[8]认为体裁是典型的修辞活动;Swales[9]认为题材是共享的几套交际目的;Martin[10]发现体裁是社会过程;Bhatia[11]认为体裁是研究机构化的学术或专业背景下情境化的语言行为。Swales[7]认为,我们以隐喻的方式看待体裁;最理想的隐喻可能是:把体裁看成给使用者提供指导原则的社会活动框架,使用者通过语言手段达到特定目的。换句话说,体裁就是图式。
  体裁为话语生产者和接受者提供行动导向,Hoey[12]把读者与作者比作是共舞者。就像跳舞一样,既定的模式可以成为变化创新的基础。不过,体裁并不是完全开放和流动的,所以变化总是受到限制。Swales[7]用“学术话语集群”来指代丰富的学术体裁:
  书面语体裁口语体裁研究论文书评讲座学生陈述会议摘要博士学位论文专题研讨会办公会议基金申请教科书导师个别辅导会议陈述学士学位论文转载请求同辈学习小组博士论文答辩投稿信编辑回信学术座谈会入学面试
  这些体裁交织起来,构成互文(intertextuality)网络[13]。Fairclough区分了显性互文(manifestintertextuality)和构成性互文(constitutiveintertextuality或互话语interdiscursivity)。显性互文指引用、释义、印证等,暗示先前的语篇;构成性互文指语篇借助其它语篇类属或修辞惯例,如有些定性研究论文中使用传记,融合了明显的话语秩序来创造新话语。再如,教科书、实验报告和讲座可能形成“体裁集合”,而口语和书面语可以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形成“体裁链”。
       (二)语料库分析
  语料库分析一般研究词频和关联。对写作[14]和讲座[15]的研究表明,像analyze、process、function、significant这样的词,在学术语域中并不是平均分布的,其词频分布具有学科专属性。使用重要语汇索引数据,研究者发现了“语义偏好”,如,形容词massive在科学论文中修饰恒星、行星、黑洞这样的词,表达重量概念;而在报刊中则修饰赌博、利益等词,表达大小概念。语义韵属于评价性引申义,例如,cause、utterly隐含有消极语义韵。
  语料库分析受到的批评是:语料库分析把话语当作产品而不是过程[16],忽视了非言语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
  (三)多模态分析
  多模态分析提供了一种融合视角。话语不局限于语言形式,还包括有意义的符号活动。例如,写作按照时间逻辑,意义与时间先后有关;而图片按照空间逻辑,意义与中心、边缘、上下等位置相关。学术语境中,电子期刊、PPT、数字文件夹等现代技术加速了交际、交往和表征的潜势。
  学术写作充斥着图、表、照片、图片等提供信息和论据的模态,仅靠阅读文字,可能我们无法理解学术话语。课堂话语也呈现多模态化,如图片、手势、写、说等模态分布在不同的授课阶段,产生出连贯的话语。但是,鲜有话语分析者对这些模态之间的交互作出研究。
  三、语境维度
  如果我们把话语理解为语言行动,就需要了解话语是以什么方式与日常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模式相联系。
  (一)社会学和社会历史途径
  采取社会建构论立场,采用人种志、参与者观察和会话分析方法,社会学家坚持语境对于知识构建的重要性,探索科学的社会结构,认为学术写作是植根于学术共同体知识中的社会行为。在科学模式中,公众评价和同辈评审协调、认可科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共享的经历成为训练独创能力的基础。社会学认为,知识是用来对信念进行辩护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不再是追求真理,而是成了寻求认同。
  社会建构论的观念是:事物只有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群体才为真,这种观念引发了历史维度的研究。社会历史途径研究源于17世纪开始的现代经验科学,强调理解学术话语时,把文化活动放置在广阔的社会语境中。社会历史研究认为当今众所周知的写作惯例并不是不受时间约束的、不言自明的知识构建手段,而是按照特定社会语境的要求随着时间变化的。
  学术话语的可信度取决于对研究者的信任和能区分事实与臆想的修辞。可信的知识源自可信的人,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RobertBoyle提倡避免文风华丽、展示个人谦逊,其修辞影响力一直保持到当代。唯有发现的(而不是发明的)事实才能肯定,而对事实背后的原因发表意见时,要特别谨慎[17]。
  学术话语的发展表明,以叙述结构、个人参与和作者中心为特征的科学报告,逐渐向强调方法论和实验描述的报告模式发展。上世纪,由于实验的标准化,不再强调实验方法,而是展开广泛的理论探讨。视觉图像也和语言信息结合,用于论证。简单句法、题目、摘要、小标题、图表等都用来突出学术论文的新颖和重要性,并适应信息饱和的读者快速浏览的要求。这些变化表明研究论文是响应不断变化的学科标准而产生的动态变化文本,提供论证、列举步骤、引用文献、吸引读者、讨论数据等等只有放置在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才具有说服力。
  (二)人种志途径
  人种志是一种阐释性的定性研究,基于自然背景下的行为研究来进行。起源于人类学和社会学,人种志途径从多个渠道收集一段时期内正常条件下自然发生的数据,给参与者或局内人的个人行为进行导向性描述[18]。这种途径强调人们做的事,把交际行为放置到群体行为中,采用语境化的方法,重视参与者的意见。
  人种志途径基于观察和提问,包括参与者和非参与者观察、深入的访谈、调查、焦点团体讨论、日记和传记史,通过参与者查证和成员核实来验证研究结果。实证主义批评人种志途径不严格、不精确、主观性强,但是人种志研究者宣称他们的研究基于特定语境,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第一手的解释。
  Prior[19]研究了美国大学研究生写作过程和语境,通过转写研讨课讨论、学生习作,观察教育机构语境、导师反馈以及与师生面谈,Prior深入描述了四个领域的学生如何协商他们的写作任务。学术活动、同行、导师和学生本人经历等多个方面影响了学生写作。写作成为由他人、其他事物、课堂任务、体裁、不同话语和学科等为媒介的活动。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写作。这种对研究生的训练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创造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科新手和学科专家创造自我、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共同体。虽然这种深度描述[20]的概括性受到批评,Prior还是有不少支持者。如Hammersley[21]认为在社会研究中,不同程度地都会出现概括。模糊概括(fussygeneralization)能给某个情境提供有价值的描述。这种研究还可以产生基础理论(groundedtheory)[22]。
  人种志途径探讨学术界的各种文化,最有名就是Swales[23]在密歇根大学倡导的文本学(textography),结合了话语分析与作者的工作生活。大量文本分析与观察、访谈结合起来,描述了在计算机中心、植物标本馆和大学英语语言中心的不同文化。
  四、批判维度
  批判途径强调社会上存在的权力关系和保持这些关系的意识形态。
  (一)批判性话语分析
  批判性话语分析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形式[24],试图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即那些司空见惯的、我们已经接受的、自然的话语特征[25],强调通过社会共同体、学校、教室等的口头书面话语构建社会关系、身份、知识和权力。因此,话语成为社会生活的媒介,任何机构和社会历史语境中的利益、价值观念、权力关系都可以在话语中找到,话语又同时由社会和政治现实所决定。例如,在权力关系和权力斗争中如何产生出话语活动、事件和篇章,话语活动、事件和篇章在意识形态方面是怎样由权力关系和权力斗争所决定的[26]。
        Foucault和Derrida认为话语并不是透明的、不偏不倚地分析社会和自然世界的手段。所有存在的事物,包括学术和知识,都用话语表达。不迪厄社会学指出:话语活动是特定社会领域具有不同交换价值的文化资本的体现形式,因此话语构建了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用政策、课程文件、教科书、学生习作和讲座之类的话语来表达的场所。为了分析这些话语的象征性权力,批判性话语分析强调互文性(intertexuality,如引用)、互话语(interdiscursivity,如语域和文体)和语境重构(recontextualization,与特定话语有关的元素如何重构新的语境)。Fairclough和Wodak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27]分析具体话语,认为语言是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系统语言特征,但是这些选择在权力不平等的条件下受到了限制。
  Young和Harrison[28]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批判性话语分析共享以下三个特征:
  1.语言由社会建构,即社会是如何改变语言的;
  2.辩证的观点,即话语事件和语境互相影响;
  3.强调意义的文化历史方面。
  反对者认为,批判性话语分析往往选择最佳的话语和话语特征,以证实分析者的偏见。这种超越篇章的分析,偏好社会理论层面的解释,假定话语只有一种解读,把语用学简化成了语义学[29]。尽管受到了批评,批判性话语分析还是鼓励更加广泛的话语语境分析,寻求潜藏的篇章动机。批判性话语分析还强调重新思考教育活动和教育结果,鼓励教师培养学生的敏感性,通过接触精英话语的意识形态,思考写作活动是如何以社会结构为基础的,这使得课程和教学成为对以话语为基础的文化和经济的批评性分析。
  (二)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解释阅读写作中的社会文化因素,重新确立了知识、写作和身份之间的内在关联[30-31]。这种学术文化采取“新学术文化”的视角,反对把语言看作是远离教师和学习者的客体,反对把外在的规则强加在教师和学生身上[32]114。学生在学术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并不在语法和组织等技术方面,而是由于不同的学习层次彼此干扰、并与他们以往的学习经历互相交织导致的困难。学界要求进行学术文化转换(culturalshift),体现出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这种认识论的、本体论的、社会的和话语的跨界给高等院校的师生提出了巨大挑战[33]。
  学术话语与展示身份密切联系,不能表明身份等同于没有身份,或者说你是一位初学者[34]。学术成功意味着你可以采纳学术话语体现的价值观、信念和身份,以本学科重视的方式展现自我身份。因此,学生在写作中描述“我”时,感到不舒服,那是由于他们发现了要求成功写作的身份与他们的自我身份冲突。重新思考高等教育和写作行为时,必须考虑认识论(怎么认识知识,谁对知识有权威)、身份(写作形式和自我以及作用者间有何种关系)和权力(意识形态的立场观点如何通过写作要求和反馈评估过程被呈现为中性的、给定的)[35]。学术话语立场认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专业知识、还能用专业知识表达自我身份。
  五、结论
  各种分析途径彼此重叠,还有可能混合交融。我们的兴趣、需求、目的等影响研究学术话语的方式。每种途径都有某种理论支持,都会就语言的本质和语言使用提出假设。因此,我们不应该反对“定量的”、“定性的”、“体裁”和“人种志的”这些标签,而是应该为某种话语分析理论寻求证据,解释学术话语如何在大学语境中发挥作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学术界》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学术界》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